03年高考数学满分的人(江苏省高考数学03年和07年试卷的出题人是同一个吗)

癸汝 科普 2024-03-26 612 0 [db:tag]

不是一个人,2010年,由葛军出的江苏高考数学题,2003年的卷子是其他人主持出卷的。

葛军只参与过04、07、08、10四年的江苏高考数学卷命题,却无辜承受九年的骂名。而且许多人都不知道,他曾经因为一句诺言,放弃令人眼红的教授晋升之路,投身于基础的教育工作。他还为中国夺得国际奥数世界第一,付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时间和精力。

高考命题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,即便是他有参与高考命题,也不可能由他一个人决定考题的难易程度,更不可能让难度超纲的题目出现。更何况,他根本就没有参与除了江苏以外的省份数学高考命题,而且,在江苏也只是参与04、07、08、10四年的高考命题。

扩展资料:

葛军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,南京师范大学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。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,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,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,多次参与江苏高考数学卷命题,且因“试题难度大”而被称为“数学帝”。

2019年6月11日,葛军在微头条上公开发表声明称,自己只参加过2004年、2007年、2008年、2010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的命题工作,除此之外,都是谣言。没有参与过任何一年高考全国数学卷的命题工作,也没有参与任何江苏以外省份的高考命题工作。

百度百科-葛军(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)

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,失败不能决定个人能力,更不能决定个人命运,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。

失败,我们都曾经经历过。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逃避,尽管这些是不愉快的经历,这些经历却对我们的人生的发展着重要的影响。

即使是有成就的名人也曾经历过失败,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曾经高落榜的名人是如何通过自身逆袭的吧!

马云:数学曾得1分,考3次才及格

1982年,18岁的马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。那年,他的数学考了1分。

接着,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,并在19岁那一年,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。这次,马云的数学成绩有了进步,得了19分。

此后,马云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。第三次高考马云的数学成绩达到了79分,不过,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。

不过幸运的是,碰巧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,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。于是学校决定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。于是,马云就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。

谁也不会想到马云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。失败不重要,重要的怎样面对。

孟非:从没听说过“高考决定命运”

1990年,孟非参加高考。“落榜对我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。我坦然面对,也从未想过去复读。干什么不一样?”不过孟非说,和所有年轻人一样,他对社会的艰辛认识不足。落榜后他去深圳打工,结果处处碰壁,不到一个月就回南京了。

“没有知识真的很可怕。没有考上大学不代表我不爱学习。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。”孟非说,1992年,通过成人高考,他考上南师大中文系。后来到电视台打杂,帮人背包、打灯等,但一直都是临时工的角色。

直到1996年,他的一部专题片《飞向亚特兰大》让他在全国小有名气,成为电视台的正式人员。2002年,在江苏城市频道倾力打造的全新1小时直播栏目《南京零距离》中,他终于走到了台前。后来孟非成功主持《非诚勿扰》节目,并因此在全国大红大紫。

孟非寄语落榜考生,都说“知识决定命运”、“性格决定命运”,就是没有听说过“高考决定命运”。

俞敏洪:英语曾考33分,考3次才上北大

复习10个月左右,俞敏洪第一次参加高考,英语只考了33分。隔年经过努力也只考了55分,再次落榜。

俞敏洪的第三次高考,英语仅用了40分钟却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,总分387分。最后俞敏洪以超过北大七分录取分数线的分数进了北大。

俞洪敏曾在微博中提到:“高考并不是奋斗的终点,不管成绩如何、读什么大学,都不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。决定个人成败的是伴随一生的胸怀、精神和勇气;人生不是百米赛跑,而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。”最终,俞敏洪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新东方,成为留学教父。

李安:第2次落榜时数学差0.67分

现今李安是国际名导演,但是他的求学生涯一直不顺利。

虽然他很早就对父亲说:“我都不喜欢(传统的理、工、医、农等学科),我想当导演。”但大家听了只是一笑置之。

第一年参加台湾联考,李安以6分之差落榜。第二年重考,数学差了0.67分再度落榜。李安的父亲是台南一中的校长。李安的两次落榜对于李家来说难以接受。

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,不过是把桌上的台灯、书本一把扫到地上,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。

后来,李安几经努力考上艺专影剧科,据他形容,那是“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”,而他也是那时才发现,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。此后,李安学芭蕾、写小说、练声乐、画素描。大学落榜者李安最终成为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。

输了考试,并不代表输了人生。有时只有遇到挫败时,才能看出人的伟大。

失败不可怕,害怕失败才最可怕

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,在人的一生中充满着成功与失败、顺境与逆境、幸福与不幸等矛盾。如工作上失败、生活的穷困、家庭的离散、身体的疾病伤残等等。当今青年人所遇到的挫折如竞争失败、恋爱失败、家庭矛盾等。

中国文化几千年积淀影响着我们,我们耳濡目染的是中国式成功学:不成功便成仁、赢家通吃、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等等这样的文化。文化和教育,缺失的是挫折后教育(注意,不是挫折教育。),即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,摆脱困境的能力。

为什么我们都这么怕听到“失败”这个字眼?这似乎已经成了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一件事,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掩盖这个事实。失败又有什么大不了呢?它总是被我们描绘成一种负面的东西,甚至在学校,也经常会有失败成功之分,但是为什么要分如此清楚呢?

很多时候失败代表着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,代表着一扇成功的大门。

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成功,是否能够容纳失败,是否具备顽强的意志,其实拼的不是他们,而是他们的父母(教育),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意识。

所谓挫折教育,就是当孩子感觉不如别人时,父母要给到的不是贬低和对比(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),而更要无条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,甚至连一句教导的话都没有,只是那种坦然和接受,还是做孩子爱吃的东西,还是跟孩子开玩笑,一切没有什么改变,进而,当孩子感到安全时,再与孩子分享父母当年(与孩子同龄时)的经历,或者讲一个故事,或者说:“下次如果你超过自己(或别人),那就更好了。”在:“就算你通过努力没有达到目的,我们照样会一如继往地爱你”。

如此,孩子记住的是爱,这个爱是真功夫,是陪伴一生的东西,也就是EQ的基石,而那个成绩,就算没高上去,也不会伤害到心理。

一切没有因这一张小小的考卷而改变,只不过,父母相信你,孩子从中学到的,就是自信。

“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”。

自信就是自我接纳,一个孩子不会自我接纳时,只能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汲取,也就是说,当父母无条件接纳他时,他也会这样接纳自己,这是自爱与自尊,它就是自信的基础,具有自信的人,一定自立和自强。

这个世界,一向不缺乏逆境,不缺少挫折,所谓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”。问题在于,不是主动给孩子创造挫折,那无异于给孩子穿小鞋。

真正的挫折教育,是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。这个心态就是:接纳那个力不从心的自己,接纳那个不足的自己,认可他并关爱他,不是谴责他、排斥他,这样,这个弱小的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同盟(自我完整),而不是成为自己的内耗。

其实,孩子好不好,决不在成绩,也不在学校,而是在家庭影响,无数的咨询个案及事例已经证明,有些成绩再高的博士后,或者在外镀了无数层金的高才生,照样会因家庭和事业的挫折而一蹶不振,他们会被生活中的石头轻而易举地击倒。

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比那些当年成绩不如他们的老同学过得更糟,反过来,有些成绩并不太高,学校并不太好,甚至在高考时还落过榜的人,通过后天的努力,后来的生活倒是充满精彩。

其实,主导这种转化的,就是情商,也就是自我接纳(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)。他们的心里有一个信条:与其被人称作完美,倒不如接纳自我的完整。

他们就像李小龙一样,频频被对手击倒后,幽默地捂住伤口,琢磨着刚才对手的出招——这就是向生活学习,而不会因自卑就放弃。这才是面对失败的正确方式。

面对失败比如何成功更重要

那么如果我们的孩子遭受了失败,当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
01

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拥抱。

深深的拥抱孩子,告诉孩子,爸爸妈妈非常理解你的感受。作为父母,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不容易,这需要从小和孩子建立深度信任关系,让孩子相信你能理解他/她。这一步是否能成功,顺利建立和孩子的沟通管道,取决于孩子很小的时候你们是否成功的建立信任/密切的亲子关系。

02

做一个优秀的聆听者。

三岁以后的孩子都会开始愿意叙述和倾诉自己的感受,在遇到挫折,痛苦之后,有一个合适的倾诉机会,是每个人都需要的,也是情绪缓解的一个必要阶段。

?03

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会失败。

利用我们的人生经验,来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,哪些我们自身做的是很好的,不应该被失败的结果所掩盖,那些是我们应该注意的,避免下次再发生失败。

总体来说,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沟通,需要家长自己先能有清晰的理解和自成体系的认知。

最后,应该开心地和孩子分享:人生路很长,失败是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经历的过程,且这个过程对我们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。

我们可以告诉被一个台阶绊倒的孩子,我们这次摔倒了,是没有体验过这个台阶有多高,所以没有注意到摔倒了。但是下次就会知道走到这里就要小心,这样宝贝以后就不会因为这样小小的台阶再受伤了。

这些都是事情发生具体的应对,但是我认为更重要和长久的事情,是一个良好健康的家庭文化的建立:

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现实的生活态度,避免让焦虑和不变通的思维方式成为自己的家庭文化。要让孩子知道,即使他们失败了也不会被轻看,享受任务的过程很重要。这是一种长期和贯穿日常家庭生活的一种文化。

全民教育官方网站: www.qmin91.com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最近发表

癸汝

这家伙太懒。。。

  •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。